首页 > 教案 > 大班教案 > 大班科学教案

空 气(精选14篇)_大班科学教案

空 气(精选14篇)

空 气 篇1

  1 周围的

  教学目的: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 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 想是否正确。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 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 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 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 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 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 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3 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后记:

  2 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 学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 火柴、电风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 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 。 3.风有力量.

  教学后记:

  虽然学生很有兴趣,但制作的风车五花八门,旋转效果大都不好.有少数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按书上的介绍做出了风车.做风车的要点是几片可以旋 转的叶子要用粘贴纸先粘在一起,然后再钉上图钉,插在筷子上.最好选 用一次性筷子,用图钉很容易摁进去.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在爸 爸妈妈的协助下摁图钉。因为连我自己做风车时也被图钉弄伤了手。

  教学后记:

  3 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 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 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 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 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 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后记:

  4 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空气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 气环境的洁净自己应该怎样做。

  2、在研究空气中的灰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 精神,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 看 法 , 要 使 它 减 少 我 们 该 如 何 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

空 气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

  验

  导

  学

  探

  究

  原

  理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

  察

  记

  录

  分

  析

  讨

  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

  析

  讨

  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2、没有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

  归   形

  纳   成

  总   概

  结   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 气 (第一课时)

空 气 篇3

  第二章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的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的组成;了解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

  〔板书〕

  〔提问〕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的组成

  1.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就会带来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污染事件,以说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 〕略

空 气 篇4

  课题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设疑,激发兴趣

  【内容新授】

  一、空气的组成

  【引导】阅读课本p22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演示】实验2-1

  1、   如图2-3连接好装置

  2、   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   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   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5、   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

  【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2、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3、   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4、   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是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

  【提问】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归纳】

  1、   装置不严密

  2、   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   空气没有冷却

  【讲解】空气的成分

  猜想、讨论

  记录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增强记忆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    自然水   泥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加强理解

  【小结】

  1、   空气的组成

  2、   物质的分类

  【练习】课本p28   1、3

  口答练习

  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一、  空气的组成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其他气体和杂质

  78%

  21%

  0.03%

  0.94%

  0.03%

  二、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空 气 篇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杯子、塑料袋、小降落伞、扇子、纸片。每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砖头。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找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但它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找一找。

  实验一

  拿一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会有学生说:“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

  让学生观察:当玻璃杯一歪时,杯口发生了什么现象?(许多气泡从“空”杯子里跑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空杯子里怎么会有气泡跑出来?”

  指导学生认识:空杯子里并不空,杯子里面有。

  实验二

  提问:谁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个实验,来证明我们教室里有?

  实验:学生用塑料袋“兜捕”,并用手压装满的塑料袋。

  小结:瘪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是因为它被教室中的充满了。

  实验三

  提问:谁能做个实验证明砖头里也有?

  实验:学生把砖头放入水槽中,从砖头里有许多气泡跑出来。

  小结:在砖头的孔隙里有。

  讲述:证明我们周围到处有的实验还有很多,例如,用手绢做“降落伞”从空中落下时,能把“降落伞”撑得鼓鼓的。搧扇子时,头发会飘动,脸上会有拂过去的感觉。(教师可边讲边演示这两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是什么样的物体

  (1)认识是气体。

  提问:用塑料袋装一袋,然后把袋口打开,用手挤压袋,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讨论:塑料袋瘪了,跑了。

  提问:点燃一枝蚊香,观察它的烟如何飞散?

  学生讨论:烟向四面八方飞散。

  讲解:这两个问题都说明,会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像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2)认识是无色、透明的。

  提问:大家用眼睛观察我们周围的是什么颜色的?水是没有颜色的,呢?

  学生讨论。

  板书:没有颜色。

  提问:大家能通过看到前面的黑板和我吗?这说明是怎样的?

  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见筷子,隔着能看见黑板,想一想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

  板书:透明。

  (3)认识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提问:大家再用鼻闻、舌尝的方法观察的气味和味道?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是气体,又做了上面“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巩固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在我们周围到处有,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找到它。我们还知道了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大家在书中的横线上填写是什么样的物体。

空 气 篇6

  第一章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的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的组成;了解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

  〔板书〕                                    空     气

  〔提问〕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的组成

  1.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   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  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    稀有气体因在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就会带来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污染事件,以说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 〕略

  [1]

  

空 气 篇7

  第一章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的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的组成;了解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

  〔板书〕                                    空     气

  〔提问〕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的组成

  1.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   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  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    稀有气体因在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就会带来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污染事件,以说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 〕略

  [1]

  

空 气 篇8

  第二章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的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的组成;了解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

  〔板书〕

  〔提问〕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的组成

  1.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就会带来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污染事件,以说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 〕略

空 气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的组成;并对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 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

  ● 有哪些减少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

  

  

  

  

  

  

  排烟时间颜色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 :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

  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

  

  

  

  

  2

  

  

    

  3     

  4     

  5     

  6     

  7     

  8     

  9     

  10     

  结

  果

  分

  析

  和

  建

  议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 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

  

  

  

  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    

  :    

  :    

  冒黑烟车种   

  质量 

  结果

  分析

  和

  建议 

  学生活动4: 

  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 下表列出了造成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 把下表剪开。

  3. 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 公布你的结果。

  5. 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吸烟

  燃烧含硫煤

  焚烧树枝、树叶

  冶炼厂排放废气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炒菜、做饭

  焚烧废旧塑料

  天然气燃烧

  食物腐烂

  使用喷发胶类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受损

  4. 酸雨

  5.质量周报

  6.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选摘自人教网

空 气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XX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排烟时间 颜色 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 :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

  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

  

  

  

  

  2

  

  

  

  3

  4

  5

  6

  7

  8

  9

  10

  结

  果

  分

  析

  和

  建

  议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 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

  

  

  

  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

  :

  :

  冒黑烟车种

  空气质量

  结果

  分析

  和

  建议

  学生活动4: 

  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 把下表剪开。

  3. 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 公布你的结果。

  5. 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吸烟

  焚烧树枝、树叶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焚烧废旧塑料

  食物腐烂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受损

  4. 酸雨

  5.空气质量周报

  6.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选摘自人教网

空 气 篇11

  第二章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空 气 篇12

  第一章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的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的组成;了解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

  〔板书〕                                    空     气

  〔提问〕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的组成

  1.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   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  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    稀有气体因在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就会带来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污染事件,以说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 〕略

空 气 篇13

  【大班科学活动】空  气

  永嘉县机关二幼  周颖琼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蜡烛、尼龙袋子、气球、打火机、水。

  2、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2、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

  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湿了吗?为什么?

  杯里除了手帕外还有其他东西,是它把水顶住不让水流进杯子,所以手帕才不会湿。

  3、你们能看见杯子里的东西吗?这东西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4、请小朋友拿起尼龙袋,张开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请幼儿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尼龙袋里有什么?(空气)。

  5、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你们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得到空气吗?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1、将点燃的蜡烛用杯子完全罩住,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

  2、请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

  3、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离不开空气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想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对空气的污染;镜头二:汽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镜头三: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四: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镜头五: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小结:如果我们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4、那如何让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更新鲜清洁呢?

  改善空气质量的办法: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

  (四)游戏《气球火箭》

  1、为什么鼓起的气球一松手就会飞走?

  2、什么样的气球火箭会飞得高些远些?

  3、师生共同游戏数次结束。

空 气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XX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

  

  

  

  

  

  

  排烟时间 颜色 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 :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

  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

  

  

  

  

  2

  

  

  

  3

  4

  5

  6

  7

  8

  9

  10

  结

  果

  分

  析

  和

  建

  议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 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

  

  

  

  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

  :

  :

  冒黑烟车种

  空气质量

  结果

  分析

  和

  建议

  学生活动4: 

  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 把下表剪开。

  3. 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 公布你的结果。

  5. 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吸烟

  燃烧含硫煤

  焚烧树枝、树叶

  冶炼厂排放废气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炒菜、做饭

  焚烧废旧塑料

  天然气燃烧

  食物腐烂

  使用喷发胶类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受损

  4. 酸雨

  5.空气质量周报

  6.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选摘自人教网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