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报告 > 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5篇)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5篇)

化学实验报告 篇1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甲醇燃烧时的颜色变化。

  2、测定甲醇的燃烧热值。

  二、实验原理。

  甲醇燃烧为:

  2CH3OH(液体)+3O2(气体)→2CO2(气体)+4H2O(液体)+能量。

  甲醇燃烧所释放的热量即为其燃烧热值。

  三、实验步骤。

  1、将甲醇倒入锅中。

  2、点燃甲醇。

  3、记录燃烧时间和颜色变化。

  4、测量甲醇的质量。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甲醇燃烧时间:35秒。

  2、观察到的'颜色变化:蓝色火焰。

  3、甲醇质量:20g。

  4、燃烧热值计算:

  燃烧热值=(质量×燃烧时间×热容)÷燃烧温度升高。

  其中,热容为4.2J/g·℃,燃烧温度升高为68℃。

  燃烧热值=(20g×35s×4.2J/g·℃)÷68℃=53.82kJ/g。

  五、实验结论。

  1、甲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颜色为蓝色火焰。

  2、甲醇的燃烧热值为53.82kJ/g。

化学实验报告 篇2

  实验目的:

  1.学习制备硝酸铁(III)的方法和过程。

  2.掌握硝酸铁(III)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实验原理:

  硝酸铁(III)是一种常用的无机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和氧化法等。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硝酸铁(III),其反应方程式为:

  FeCl3 + 3NaNO2 + 3HNO3 → Fe(NO3)3 + 3NaCl + 2NO↑+ 2H2O。

  硝酸铁(III)可以用铁离子试剂进行检验,其反应方程式为:

  Fe(NO3)3 + 3KSCN → Fe(SCN)3 + 3KNO3。

  实验步骤:

  1.称取适量的FeCl3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

  2.取出约1/4的溶液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NaNO2和HNO3,并加热搅拌。

  3.加入过滤纸过滤掉产生的Fe(OH)3沉淀,留下纯净的Fe(NO3)3溶液。

  4.取出一部分溶液,加入KSCN试剂,观察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实验结果:

  经过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硝酸铁(III)产生了深红色溶液,并且在加入KSCN试剂后产生了明显的红色沉淀,证明硝酸铁(III)被成功制备。

  实验分析:

  制备硝酸铁(III)的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进行适当的`操作和控制。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制备了深红色的硝酸铁(III)溶液,并通过加入KSCN试剂的检验,证明了其纯度和质量良好。

  实验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制备了深红色的硝酸铁(III)溶液,并使用KSCN试剂进行了检验,证明硝酸铁(III)的纯度和质量良好。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一种制备硝酸铁(III)的方法及其性质和检验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实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化学实验报告 篇3

  实验目的:

  知道成功在什么的作用下会生成美好的物质

  实验器材:

  成功溶液、懒惰溶液、半途而废溶液、奋斗溶液、牺牲溶液各一瓶,试管若干支,滴管

  实验过程:

  取四支装有成功溶液的试管,分别标有A、B、C、D

  第一步:取A试管,用滴管吸取懒惰溶液,滴入A试管,振荡,发现A试管内液体变得浑浊,生成了墨绿色的粘稠状沉淀。

  第二步:取B试管,用滴管吸取半途而废溶液,滴入B试管,振荡,观察到B试管中生成了黑色沉淀同时还有臭味生成。

  第三步:取C试管,用滴管吸取奋斗溶液,滴入C试管,振荡,发现C试管中有气体生成,闻到一种叫做胜利的气体。

  第四步:取D试管,用滴管吸取牺牲溶液,滴【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

  二、实验原理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的酸(或碱)溶液跟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溶液的浓度。计算公式:

  三、实验用品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0.1000mol/L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液)、酚酞(变色范围8.2~10)

  1、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中和滴定选用酚酞作指示剂,但其滴定终点的变色点并不是pH=7,这样对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有没有影响?

  3、滴定管和量筒读数时有什么区别?

  四、数据记录与处理

  五、问题讨论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什么?

化学实验报告 篇4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化学实验报告篇实验名称

  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实验仪器和试剂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然后加热试管,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化学实验报告 篇5

  实验目的:

  观察化学反应的产生,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一种变化,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化学反应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类型。

  实验材料:

  氢氧化钠、盐酸、漂白粉、硫酸、蓝色试剂、红色试剂、黄色试剂、绿色试剂。

  实验步骤:

  1. 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化学反应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按照比例混合,观察化学反应的产生。实验前应先将两种溶液分别标识好。

  2. 漂白粉的化学反应实验:将漂白粉倒入一定量水中,用铁钉搅拌均匀。将蓝色试剂滴入其中,观察化学反应的产生。

  3. 硫酸的化学反应实验:将硫酸注入一定量水中,用铁钉搅拌均匀。将红色试剂和黄色试剂滴入其中,观察化学反应的产生。

  4.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将绿色试剂和红色试剂混合,观察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结果:

  1. 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到产生气泡,表明化学反应发生了。

  2. 漂白粉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到溶液中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白色变成深蓝色,表明化学反应发生了。

  3. 硫酸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到溶液变得浑浊,表明化学反应发生了。

  4.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到绿色试剂和红色试剂合成后产生了褐色沉淀,表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基本变化形式,不同的反应类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方式,以及学习化学实验过程的技巧。这些知识对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化学反应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了解如何科学地进行化学实验,防止不必要的风险和危险的产生。

  实验感想:

  在这次实验中,我学到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化学实验也需要仔细和认真地操作,完全遵循实验步骤和条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会更加严谨和认真,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